战国的吴起曾经在哪国效力 他的变法为何引来杀身之祸

发布时间:2025-05-19 15:56:26

吴起是战国之祸战国时独一无二的改革家和军事家,与一般的吴的变谋士和纵横家不同,他将自己的经国理想寄托于富国强兵上,因此,效力当他在魏国时,何引魏军东征西讨,杀身成为当时第一强国,战国之祸当他在楚国时,吴的变原本衰落的经国楚国逐渐复兴……然而,也就是效力这一次,他彻底葬送在自己的何引理想之上。

吴起先后在鲁国、杀身魏国、战国之祸楚国三个国家效过力。吴的变吴起出生在卫国,经国但是在卫国吴起到处碰壁,家财散尽还遭到乡里人的嘲讽,吴起一怒杀掉了哪些嘲笑自己的乡里人,然后出逃最早是在曾申门下学习儒术,但是因母亲病逝,吴起没有回家奔丧,曾申怒而和这个不孝子断绝关系,之后吴起来到了鲁国。
 

战国的吴起曾经在哪国效力 他的变法为何引来杀身之祸


 

吴起在鲁国的时间是最短的,当时齐国来攻打鲁国,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,但是又忌惮吴起因他的妻子的关系而对齐国手下留情,结果吴起杀妻以明志,吴起得以帅军打败了齐国。打了胜仗的吴起遭到了鲁国群臣的非议,有人对鲁穆公说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,吴起在卫国生事逃来鲁国,在鲁国出名的话,鲁、卫可能也会反目成仇的。

结果吴起没有封赏反而被罢免了官职,在季孙氏死后,吴起离开鲁国到了魏国。吴起来到魏国,魏文侯听从了李悝的建议让吴起为将军,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,经过三年苦战,终于占领了中山国。此后公元前409年,吴起为主将,攻打了秦国,攻克秦国河西地区,并成为西河郡守。

在西河期间,吴起也为魏国争夺土地,与其他国家大战76次,没有打过败仗。到了魏武侯时,田文成为国相,吴起本来很不高兴,但是经过田文的分析也释然了,吴起继续为将为魏国讨伐其他诸侯国。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“元年”的含义,吴起回答说:“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。”

魏武侯问:“如何行事谨慎?”吴起说:“君主必须端正自身。”魏武侯又问:“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?”吴起回答说:“君主要明智,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?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,使自己的心智聪明。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,士大夫如有进言、士人如有请见、百姓如有请求,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。”

“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,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,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、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;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,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,一定要宅心仁厚,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,消除百姓的祸患,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。

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,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,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,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,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,这都是《春秋》中的嘱托,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。”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,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。

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,吴起上前对他说:“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?”魏武侯问:“楚庄王是怎么说的?”吴起回答说:“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,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,退朝后他面带忧色。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,楚庄王说:‘我处理政事得当,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,我深感忧虑。

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,他说过:“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,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,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,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。”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,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,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!因此我深感忧虑。’楚庄王因此而忧虑,而您却因此而高兴。”

魏武侯后退了几步,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:“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。”但是公元前279年,田文死后,公叔成为国相,设计陷害了吴起,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去了楚国。吴起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,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,主持变法。

与其他国家相比,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,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,而且盘根错节,动弹不得。吴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,他分析楚国的局面,对楚悼王说:“大臣太重,封君太众。若此,则上逼主而下虐民。此贫国弱兵之道也。”他把魏国改革措施运用到楚国,对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予以猛烈打击。

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:第一,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,规定封君“三世而收爵禄”。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,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、世袭特权。吴起还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往荒凉地区。第二,整顿吏治,淘汰冗官。吴起提出“罢无能,废无用,损不急之枝官”,精简机构,还要求官吏“私不害公,谗不蔽忠”,“塞私门之情,一楚国之俗”。

他将省下的行政经费用于训练军队,“要在强兵”。吴起改革的劲头之大、勇气之足,实属罕见。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恨不得一下子将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,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。然而,事与愿违,吴起的目标并没有实现。

他变法仅过一年,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去,对吴起心怀不满的贵族、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,聚集起来,杀死吴起,并将他车裂。吴起之死是悲壮的,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改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。他雷厉风行、大刀阔斧式的作风也为后人称颂。的确,吴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,在战国,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。

有的学者将吴起改革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楚悼王死得太早。首先,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,人在政在,人亡政息,社会改革得以进行主要是国君有变法图强的愿望。若国君保守,不支持改革,仅凭改革家是无济于事的。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,但新上台的国王是什么态度呢?还是未知数。因为在楚悼王刚去世,吴起就被贵族杀掉了。

吴起死后,变法失败,楚国又回到原先的状态。同样,在秦国,支持商鞅的秦孝公一死,商鞅的政敌也立即反扑,商鞅被车裂。总之,在中国历代王朝,能否实施改革,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,他们若无决心,缺少魄力,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。从吴起改革的内容看,基本是在政治层面。

政治改革无疑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,它涉及到国家选人、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。然而,在中国古代,政治改革多在统治阶层进行,对于老百姓而言实在天高皇帝远,人民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、温饱问题,吴起改革没有涉及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是一大缺憾。在当时,不扶持小农经济,不保障农民利益,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。

看魏国,李悝颁布“尽地力之教”,西门豹实行“藏粮于民,寓兵于农”,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好处,这就使改革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。吴起改革缺少这方面内容,如同一个人缺了一条腿,不可能走得太远。照吴起的思路,只抓政治,不抓经济,只抓军事,不抓民生,再给他几年的时间,国家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
网友评论(0)
暂时还没有人回复哦,抢沙发喽...
我想说两句(您的回复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!)

您可能关注的热点新闻

喜欢黑骡子网,那就猛击分享吧!